就业信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锚定了根本方向。从历史维度看,文化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特质,展现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底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文化传统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文化建设既要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更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价值引领、主体参与、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使文化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 一、价值引领:人本主义视域下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引领人的价值观念。在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进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人本主义文化理论,探讨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始终强调“现实的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哲学根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以此理论支撑为文化建设的框架,实践探索作为其填充要素充实框架内部,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和协同作用,最终探索出新时代下的文化建设方法。在实践探索中,应充分让人民担任主体,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发挥来自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诸如社区文化节、乡村文艺汇演此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咸宁市“社区文化节”自2024年起持续举办,覆盖咸安区3个街道、44个社区,累计开展15场活动,单场参与人数超2000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广州花都“羊城之夏基层社区文化节”以醒狮表演为核心,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教学,传承本土文化,设置“花漾Yees”街区,融合糖画制作、投壶游戏、网红美食等,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这些文化节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居民生活,还体现了文化的凝聚力。文化人才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文化人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他们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延续和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得以稳固,他们通过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著名作家莫言作为文化人才,通过创作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如《红高粱家族》,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还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是文化人才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例证。文化人才在文化建设中不仅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更是实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主体性建构: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度实现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功能发挥
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度实现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承载着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丰富内涵,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关注的是人的精神需求、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体系,将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相融合,创新文化育人模式,丰富文化育人载体,让文化的力量深入人心。公众参与机制的功能发挥是文化育人功能深度实现的重要保障,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政府和文化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地向公众公开文化政策、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等信息,让公众了解文化建设的动态和需求。要建立多样化的需求表达机制,广泛收集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意见,为文化育人的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构建多渠道的供给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供给,让公众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浙江省温州市开展的“农村文化礼堂”项目,通过在乡村建设文化礼堂,组织村民参与文艺演出、书法比赛、传统节庆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这个项目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机制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度实现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功能发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又能够推动文化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深化。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度实现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功能发挥是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才能让文化的力量深入人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育人效能提升路径探索
文化是一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影响既表现为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也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哲思与人文修养、深深地滋养着中华民族,使其发展壮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其核心价值观念,将其融入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传承与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文化育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了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邀请了多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育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通过文化育人,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锚定育人铸魂的根本任务。通过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共识,借助主体建构激活内生动力,依托守正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三位一体构建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选择。当文化建设真正实现“目中有物”向“心中有人”的转变,就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华章。
作者:胡紫潼
作者单位:杏吧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链接://tidenews.com.cn/tmh_news.html?id=67e9db4a63953a0001966a06&source=weixin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杏吧APP直播官方下载 xing8.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