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既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标尺。新时代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系统性与价值性,成为推动志愿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向理论引领、从零散实践转向体系建构的核心力量。
一、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六大维度作用
(一)专业化赋能:从经验主义到科学方法论的范式转型
社会工作的介入首先体现为方法论的革新,其通过需求评估、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的专业工具,将志愿服务从“直觉式供给”转变为“证据导向型服务”。在需求端,社会工作运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参与式观察等技术,构建多维需求分析模型,解决志愿服务中“为谁服务”的精准定位问题;在供给端,借助资源地图、利益相关者分析等工具,建立“服务-资源-需求”的动态匹配机制,破解“如何服务”的效能困境。河滨社区的“健康驿站”曾常年开展义诊,但总陷入“量完血压就冷场”的困境。社工介入后,通过238份健康档案分析和12场居民议事会,发现慢性病管理才是核心需求。如今的服务站配置了用药提醒系统,志愿者能用评估量表识别中风风险,还能联动家庭医生开展膳食指导。这种转变背后,是需求矩阵、服务流程图等工具将零散善举转化为精准干预,它将社会工作的科学精神注入志愿服务,使其从道德驱动的自发行为升维为理论指导的专业实践。
(二)社会动员:从原子化参与到治理共同体的结构重塑
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的深层影响在于重构社会参与的组织逻辑。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其通过“双工联动”机制激活基层治理资源,将个体志愿者的零散行动转化为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在微观层面,社工通过小组工作、社区教育等方法培育志愿者的身份认同,构建“情感联结-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参与共同体;在宏观层面,借助五社联动框架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网络。梧桐街道垃圾分类行动中,社工没有简单招募巡查员,而是建立“绿管家”培育机制:退休教师组成宣导队,商铺店主设计积分兑换系统,中学生开发垃圾分类小游戏。通过“资源拼图”工作坊,23家单位认领了智能回收箱维护、堆肥基地运营等专业岗位,使志愿参与率提升4倍的同时,误投率下降至3%以下。这种动员机制打破了政府单一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社工枢纽-志愿参与”的新型协作关系,使志愿服务成为培育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信任的实践场域。
(三)应急响应:从被动应对到韧性建构的机制创新
面对突发事件,社会工作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制度化的应急框架。“平急结合”的响应机制(平时通过风险评估、预案设计、志愿者储备构建预防体系,灾时通过需求快速研判、资源精准调配、心理危机干预实现有效应对)的建立,突破了传统应急管理中“行政主导、短期响应”的局限,注入“柔性治理”的专业元素,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治理的常态化机制,使其从“运动式参与”转变为“制度性安排”,提升社会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四)文化培育:从外生倡导到内生认同的价值建构
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超越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向深层次的文化建构。社会工作借助符号互动理论,将抽象的志愿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在社区场域,其通过参与式文化的营造,使志愿服务从利他行为升华为生活方式。此外,社会工作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青少年志愿教育,通过服务学习模式,将志愿服务与认知发展、情感培养相结合,引导人们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公民意识,实现志愿精神从“外部灌输”到“内生认同”的转化。在“爷爷奶奶故事屋”项目中,青少年通过口述史采集,不仅整理出15万字社区志,更在记录抗美援朝老兵经历时自发组织红色研学。当孩子们设计的“时光邮票”在邮局特设窗口投递,志愿服务已转化为代际对话的文化符号。
(五)政策倡导:从实践反馈到制度供给的双向互动
作为贴近基层的专业力量,社会工作通过需求调研、服务评估收集第一手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同时,反思既有政策的执行偏差,推动制度创新。在志愿服务领域,这种倡导表现为三个层面:通过个案管理发现特定群体的制度性需求,如残障志愿者的无障碍服务保障、老年志愿者的健康保险机制,推动政策细节优化;基于项目实践提炼可复制的模式,通过政策试点转化为普遍性制度安排;参与志愿服务法规体系建设,从权利义务界定、组织管理规范、资源保障机制等维度,推动志愿服务从政策倡导到法治保障的升级。
这种双向互动本质上是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政策传导器”的体现,其将基层实践智慧转化为制度性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政策落地反哺实践创新,形成“实践-政策-实践”的螺旋上升。
(六)人才建设:从业余化参与到专业化发展的能力进阶
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才体系的专业化建构。社会工作建立分层培养机制:初级志愿者接受通用技能培训,中级志愿者开展专项领域训练,高级志愿者参与策略规划与项目管理,形成“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督导制度的引入是关键创新,通过“一对一指导”“案例研讨”“反思性实践”,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群体知识,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胜任力。在“青苗计划”中,新手参与社区探访需先完成沟通技巧实训,骨干志愿者带队实施“老人防跌改造”项目前必须通过安全评估考核,而核心成员正在社工督导下,用SWOT分析法规划社区适老化改造三年方案。
二、结语
新时代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专业主义与公民精神的协同进化。这种进阶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效能,更重塑了其社会价值——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做好事”,而是成为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性工程。未来,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深化,社会工作需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在政策设计、技术赋能、文化培育等领域开拓创新,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性力量。
作者:朱鹏霖 陈馨怡
作者单位:杏吧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链接://wdapp.wzrb.com.cn/wenduH52/wenzhouhaoDetail?appId=38&metaDataId=100121784&siteId=S_WDXW&tenantId=T_GOV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杏吧APP直播官方下载 xing8.org All Rights Reserved.